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长集徐岗村鸿桥村民组就是古期思

  • 玉树临风
楼主回复
  • 阅读:20740
  • 回复:2
  • 发表于:2019/7/18 10:33:02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霍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古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境考辨


转载


  


[font="]
古期思—雩娄灌区( 期思陂) 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
南境考辨


杜预《春秋释例》( 卷目已见正文) 所云春秋时之楚期思城在晋初之期思县
东北。今固始县城东北之蒋集则在淮滨县期思集以东而稍偏南, 方位不甚合。泉按:
今之史河— 史灌河以多沙著称, 河道屡有摆动, 下游尤然。《固始县志》中亦屡有述
及。例如: 乾隆《重修县志》卷5 上, 第8 页下~ 9 页上, 水利第五上, “ 清河” 水
利部分引康熙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固始知县杨汝楫关于把清河灌溉渠的引水口自石
嘴头( 今黎集附近) 北移至几里外的史河下游龙潭集的说明, 即云: “ . .乃自史河
南迁, 故道淤塞, 相距六里有奇. .昔之人开石嘴头引水, 为民计亦切也。第浮沙
流走, 朝开暮塞, 无怪乎滞而不行。” 又, 卷5 上, 第13 页上, 引楚际盛所作《新开
清河、滩复闸坝记》云: “ 固( 始) 宿称水乡, 由史河分注, 利尽东南.. 更阅时
代, 旋浚旋淤, 民不享其利者几百年矣!” 上中游如此, 下游地势更为平缓, 淤徙自
必更多。
见乾隆《重修县志》卷1 , 第8 页上、下, 县第一。泉按: 同书卷2 , 第8
页下, 城第二, 故城附, 引旧《志》云: “ 安丰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龙潭集东,
地名古城, 遗迹犹存。” 彼此互有出入。据今地图, 固始县县城去龙潭集直距为18. 2
公里, 则六十里之说或较近实际。今从此说。
国的属县( 见《汉书》卷28 下)。先秦至汉初《淮南子》成书
时, 似尚未设此县, 很可能当时还是雩娄属境, 故《淮南子》统
称为“ 雩娄之野”。东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带成为南北兵争的
拉锯之地, 居民多有流徙, 地名也往往随人搬家。安丰县于东晋
时即已向东侨迁。《宋书· 州郡志二》中记有两个安丰县, 其一
属南豫州弋阳郡, 云是汉、魏、西晋旧县  另一个是东晋侨
县, 与邻近的松滋县同属南豫州安丰郡, 当位于今固始东邻的安
徽霍邱县境。此外, 还记有一个安丰侨郡, 也始设于东晋时,
寄治于当时的江州寻阳郡, 属县不详。晋安帝时, 与另一个松滋
侨郡合并, 设松滋县。此县在刘宋时仍属于寻阳郡。这个“ 安
丰” 历时甚短, 随即被省并而消失, 材料又很少, 可不赘论。总
之, 这些“ 安丰” 州、郡、县名之出现, 说明安丰之迁址侨立,
非仅一时一处。《宋书·州郡志》所记南豫州安丰郡的侨立是在
东晋时, 辖安丰、松滋二县( 西晋时, 即与安风、雩娄、蓼县同
属安丰郡 ) , 安帝时, 二县( 一郡) 省并为一个安丰县, 转属
于弋阳郡, 则《宋志》弋阳郡( 与安丰侨郡相邻) 之安丰县实为
侨县, 而非汉魏原址可知。又据《宋志》所记, 刘宋时期另设有
“边城左郡”, 云是“文帝元嘉二十五年( 公元448 年) , 以豫部
42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




参阅《宋书》卷36 , 《州郡志》二, 南豫州刺史, “弋阳太守” 条。
《宋书》卷36 , 《州郡志》二, 南豫州刺史“ 安丰太守” 条说安丰郡是“ 江
左侨立, 晋安帝省以为县, 属弋阳郡。宋末, 复立。” 则东晋末、安帝以前必有此
郡, 其属县仅有安丰、松滋两县。松滋, 据《寰宇记》卷129 寿州霍邱县“ 废松滋
县” 条, 在霍邱县东十五里。嘉庆《一统志》卷128 , 安徽颖州府, 古迹, “ 松滋故
城” 条同 《方舆纪要》卷21 , 江南三, 凤阳府寿州霍邱县“松滋城” 条亦同。则此
侨立之安丰县必与松滋邻近。嘉庆《一统志》( 卷目同上) “安丰故城” 条云在霍邱
县西南, 与《寰宇记》( 卷目同上) 之“ 古安丰城” 条所云“ 在( 霍邱) 县西南十三
里, 北临淮” 的方位同。州以“ 安丰” 名, 属县当有安丰县, 应即东晋、刘宋时的
安丰侨郡所辖之安丰县, 亦即《南齐书》卷14 《州郡志》上, 豫州安丰郡之安丰县。
参阅《宋书》卷36 , 《州郡志》二, 江州刺史, 寻阳太守“松滋伯相” 条。
参阅《晋书》卷14 , 《地理志》, 豫州“ 安丰郡” 条。
蛮民立”。下属七个县, 后减为四县, 包括雩娄、史水、边城等
县而无安丰。据上引《水经注·决水篇》, 安丰故城乃为当时的
边城郡治所。这就足证安丰县在《水经注》成书时的宋、齐、梁
期间, 必已不在汉魏旧址。《水经注· (淠) 水篇》( 卷32 ) 有
“安丰县故城”, 在淠水下游东岸。下迄梁、陈与东魏、北齐对峙
之时, 这一带又几度易手, 南北双方在不同时期各自设立过几个
以“ 安丰” 为名的州、郡、县, 但其地望都未出今霍邱县境。
凡此, 皆可证实东晋以来的安丰县已侨立于汉魏原址以东、今霍
邱县境。直到隋初, 文帝开皇三年( 公元583 年) 起, 安丰县城
被迁到今安徽寿县以南的芍陂西岸 , 县址才从此长期稳定下
来, 历唐、宋、元, 七八百年间未再迁动, 至明初, 才被并入寿
州, 而安丰县从此撤销。但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却从隋唐以后,
由于多年紧邻安丰县, 遂又获得了“ 安丰塘” 的名称, 以迄于
今。
由于汉魏及西晋时的古安丰县是紧倚古“ 期思之水” (今史
河) 西岸, 水东就是著名的古期思陂所在, 则安丰与期思陂之
间, 必常被当地人联系在一起。安丰县址自隋初定位于今寿县南
之芍陂( 安丰塘) 西岸之后, 未再迁动。下迄《通典》成书时,
已近二百年。按照地名随人搬家, 主要是原来一组地名在侨迁时
43
古期思—雩娄灌区( 期思陂) 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
南境考辨



关于南北朝晚期南北方双方先后于今安徽霍邱境设立一系列以“ 安丰” 为
名的州、郡、县的情况, 请参阅《寰宇记》卷129 , 淮南道七, 寿州霍邱县, “安阳
山” ( 霍邱西界山, 安丰县在山东北) 条, “废安丰州” ( 在县南四十里之射鹄村)
条、“古安丰州” ( 在县西南十三里) 条、“ 废安丰县” ( 在县东南十八里) 条。又,
《隋书》卷31 , 《地理志》下, 淮南郡“ 安丰”、“霍邱” 二县下都简略记有梁安丰郡,
( 前者隋初废, 后者东魏时废) , 亦可相证。
《寰宇记》卷129 , 淮南道七, 寿州霍邱县, “ 废安丰州” 条云: “ 在县南四
十里射鹄村。.. 北齐( 文宣帝) 天保七年( 公元556 年) 废州为县, 遂于无期村
置安丰县, 入楚州。隋开皇三年, 移就芍陂下, 此州遂废。” 又安丰县“ 芍陂” 条
云: “在县东一百步。”
参阅《明史》卷40 , 《地理志》, 南京, 凤阳府, “ 寿州” 原注。
往往按原地名之间的相对方位在新址配套的定位的规律, 古安丰
县之期思陂名自亦可移至隋唐安丰县东之芍陂( 安丰塘) 而使之
又增一“ 期思陂” 之称, 也就不足为奇了。《通典》之所以误合
芍陂与古期思陂为一, 或即由此? 而其前提则是隋开皇三年( 公
元583 年) 安丰县之迁址定位于芍陂西岸。
四、结语和余论
据上所考, 古期思陂, 亦即《淮南子· 人间训》所记之期
思—雩娄灌区, 当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境, 与古芍陂( 今安徽寿
县南境之安丰塘) 灌区是地望截然不同的两处水利灌溉区。《淮
南子》所记“ 期思之水” 灌溉的“ 雩娄之野” 是在今固始县东南
境、史河北流出山之后的平野地带, 尤其是东岸, 即汉末、三国
至唐宋时的茹陂 , 明清时著名的“百里不求天”灌区所在。这
样, 能“ 灌雩娄之野” 的“ 期思之水” 也就只能是今之史河( 下
游称史灌河) 的古称, 而通常被认为是古期思县所在的今河南省
淮滨县期思集, 实为西晋以后之期思县。古期思县城址当如前引
《山海经·海内东经》、《水经注·淮水篇》的《经》文, 以及杜
预《春秋释例·土地名》楚地“ 文十年, 期思” 条所记, 在晋期
思县( 今期思集) 东北、今固始县北的蒋集以北, 近淮水南岸
处。而古期思县又正是西周至春秋前期的蒋国故地, 前引汉魏六
朝地理文献中对此屡有记载, 与今之蒋集地望又可相证。这就足
以使我们进一步确认: 古“ 期思之水” 必是今之史河———史灌
河, 古期思县就在水旁。水得“ 期思” 之名, 当亦由此。其灌
“雩娄之野” 的引水口(渠首) , 从地形上看, 当在今固始县东南
44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
参阅《元和志》卷9 , 河南道五, 徐泗节度使, 光州固始县“ 茹陂” 条
《寰宇记》卷127 , 光州固始县, “ 茹陂” 条。
境的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黎集( 在史河东岸) 附近石嘴头。这是
明代的渠首所在, 现今又是豫皖两省的淮南地区“淠史杭灌溉
区” 引水枢纽工程之一的基址。至清代康熙年间, 知县杨汝楫主
持全面整修已经淤塞的这一灌溉区时, 又因石头嘴渠首已淤高,
而将引水口稍北移至龙潭寺(清河口) 附近, 使灌溉面积扩大,
效益也更增加, 以后又逐渐淤塞缩小, 至近世更甚。新中国成立
以后, 当地政府全面规划了淠、史、杭水利系统, 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 使这一带的水利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面貌焕然一新。而其
关键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则是古今一贯的, 那就是: 极为有利的地
形和较丰富的水资源。因此, 即使在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远落后
于现今的先秦时期, 也能在这里兴建起较大型的期思—雩娄灌区
(期思陂) , 并且是我国现存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的( 公元前7 世
纪初) 水利建设丰碑。
古期思陂之所以从唐代中叶起就被误认为是芍陂( 安丰塘)
之别称, 盖亦有因。首先是由于唐人已不知古期思陂所在。其所
以会如此, 看来主要由于与古期思陂最为邻近的古安丰县于六朝
时因战乱而东迁, 侨立于今安徽霍邱县以至寿县境内的结果。安
丰县在隋初设治于寿州南境古芍陂西岸, 延续七八百年, 至明初
始省并入寿州 邻近此安丰县之芍陂日久之后, 遂亦兼得“ 安丰
塘” 之名。而原在古安丰县东邻之期思陂, 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
随人搬家的惯例, 自然也会随古安丰县迁来的人们一道被移植于
邻近的安丰县的芍陂( 安丰塘, 也正在县东)。至于原来的古安
丰县与期思陂旧址, 则由于六朝时期蛮民迁入, 地名更易, 人、
境全非, 反致湮没无闻, 只有凭我们今天根据古记载重加考订,
才能复原其本来的地望了。在文革后期从长集徐岗大树队,一个耕地的农民发现地里有古铜钱。就在夜里去挖,天亮后惊动了本村人上报五四公社乡政府。挖了一大拖拉机大钱。前年在徐岗修火车站是有发现文物。省文物局都来专家堪查了。霍邱南四十里射鹄村就是岔路的南四黑鹄燕桥,外围的鸿雁队。古代岔路外围传说是洪城州,因关不了囚犯(囚犯好死)后搬迁到六安州。解放前在外围村还能挖到石碑。古代长集高塘集都归固始县管辖。长集三墩村徐岗队就是王氏家谱中的王营子,有王文的天官府,(徐天官)天官墓(在禹桥村)。据长集志愿队李老五(李配湖弟)说,他开推土机在三墩村推出两里路的大青砖块。就是王文的天官府或是安丰郡旧址。
古期思县就在水旁。水得“期思”之名,当亦由此。其灌“雩娄之野” 的引水口(渠首) ,期思与无期村都带“期”字。我认为是一个地方。长集徐岗村三墩村地理位置就在河口镇那条河的上游(渠首)。我不认为古期思县在史河边。因为史河的源头在大别山与文献记载不符。南北朝晚期南北方双方先后于今安徽霍邱境设立一系列以“ 安丰” 为名的州、郡、县的情况, 请参阅《寰宇记》卷129 , 淮南道七, 寿州霍邱县, “安阳山” ( 霍邱西界山, 安丰县在山东北) 条, “废安丰州” ( 在县南四十里之射鹄村)条、“古安丰州” ( 在县西南十三里) 条、“ 废安丰县” ( 在县东南十八里) 条。又,《隋书》卷31 , 《地理志》下, 淮南郡“ 安丰”、“霍邱” 二县下都简略记有梁安丰郡,( 前者隋初废, 后者东魏时废) , 亦可相证。《寰宇记》卷129 , 淮南道七, 寿州霍邱县, “ 废安丰州” 条云: “ 在县南四十里射鹄村。.. 北齐( 文宣帝) 天保七年( 公元556 年) 废州为县, 遂于无期村置安丰县, 入楚州。隋开皇三年, 移就芍陂下, 此州遂废。” 又安丰县“ 芍陂” 条云: “在县东一百步。”因为在长集徐岗出土的古钱币有十吨之多。说明这里古代就是钱庄。相当于现在的国有银行的金库。12年我在雨润地产工作时,在徐州雨润中央广场开挖基坑时挖出几挖斗大钱。徐岗出土的大钱比徐州还多,可见在徐岗村的古城比古徐州经济还繁荣,一定是古皖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更巧合的是两千年后霍邱火车站又作落于此为现代霍邱的交通中心。岔路的邢楼外围村,发现大量的古代砖瓦和青石条。加上口口相传的典故文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就可能是古安丰州古期思!欢迎考古学家到长集徐冈村三墩村考古。能证实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安丰州期思县旧址。就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徐冈村还出生过老红军开国大校余泽成(据丰东分局张长腿说是师参谋长)。还有开国上校林哲友的小爷林?据徐冈陈阳龙说他的祖坟和陈阳龙祖坟葬在一起。陈阳龙父亲精通风水,说是一管风水宝地。解放初期林团长上坟时都带做队伍骑马做娇回来。这些都没上名人录。

最后, 作为余论, 还有一条从地名方面提供的迹象, 值得我
们留意。
  
  • 实话实说
  • 发表于:2019/7/18 15:48:50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跟着党走
  • 发表于:2019/7/26 3:12:03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